-- 00 后碎碎念:年轻人的踏实盼头该多些了 --

相信大家也看到了,今年国内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,很多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短缺、成本攀升、业务萎缩的情况。

我们来看一组数据:2025年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5.4%,政策层面,财政赤字率提至4%,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力基建,货币政策保持宽松,但民间投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,企业中长期贷款疲软。

图片

都别急着喊“复苏”了

现在国内经济看着像是复苏的,不一定是真的恢复了元气。就像一个病人刚吃了止痛片,看起来脸色红润了两分,你能说他身体已经好了?

复苏这词,在中国语境里,已经有点像是一种麻醉剂,人人喊着复苏,其实是人人心虚。

为什么心虚?因为大家都知道,这套老剧本已经演完了,但没有新剧本。

200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,靠的是“土地财政+基建拉动+房地产红利+外贸顺差”的组合拳。

一拳拳打得漂亮,但这几年你再看,拳已经打空了。土地卖不出去,房子卖不动了,出口卡在地缘政治和关税战的夹缝里,基建投出去的钱换不回可持续的收益。换句话说,这台旧引擎还能转,但转得越来越吃力。

这不是复苏的问题,而是结构性熄火。你不能一边让汽车换电动机,一边还让它烧油加速,这种混搭注定跑不远。真正的问题是:我们要不要再造一台引擎?而不是天天拎着修补包,说“修好了修好了,快跑”。

现在不是“有没有希望”的问题,而是“是不是换方向”的问题。

这几年大家也都看见了,从“去杠杆”到“稳增长”,从“双循环”到“新质生产力”,再到如今强调“新三样”(电动车、锂电池、光伏),政策方向一直在调。

问题不在于政策不调,而在于这个经济体已经不是靠一个两个点子能带动的了。全局性的再造,才是当下的命题作文。

过去30年,中国的财富积累是靠“高速度+低成本+外部增量”三件法宝完成的。

这三个条件哪一个都不是今天能稳定依赖的。速度换来的是债务;成本红利消失于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枯竭;外部增量,在全球脱钩和本土制造回流的大背景下,根本无法继续。

谁不想用熟的套路?但现实是,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,美国制造业回流、印度承接产业、东南亚成为替代方案。再想靠那套“贴牌代工赚外汇”的模式翻盘,那就跟在二十一世纪练十八世纪的武功一样,落后不说,还可能出事。

国内经济的再造,不是局部修修补补,而是体制逻辑、财政结构、产业组织乃至价值观层面的重塑。

如果说制造业是中国的骨骼,那创新和品牌就是它的肌肉。但现在,我们的骨骼在老化,肌肉没练出来。

芯片、软件、操作系统、基础科学…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国运赛道”。光靠补贴养不出来英伟达,也养不出苹果。必须有人愿意投入十年磨一剑,耐得住寂寞,受得了冷板凳。但现实中,创业者更愿意搞短视频带货,搞AI炒概念,搞快进上市套利走人。

长期资本的缺位,短期投机的泛滥,这是我们产业生态的病根。

经济不是孤立的数字游戏,是社会认知的集中体现。过去20年,中国人是充满信心的,“只要努力就能变好”,这是全社会的底层心智。但如今,这种信念在塌方。

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在下降,不是因为他们懒,而是他们不相信勤劳换得来体面的生活。大学生学历贬值,县城内卷加剧,一线房价脱离收入五倍十倍,一切都在压缩人们的“投入感”。人连希望都没有了,还怎么形成消费和投资的正循环?

在这种心理预期下,任何“复苏”都是短期的,必须重构“希望系统”,让年轻人有事可为,有利可图,有未来可期。

历史是有惯性的,但命运是要靠再造的。

德国的“工业4.0”,日本的“平成维新”,美国的“再工业化”,哪一个不是在关键时刻选择重新定义自己?中国,也到了必须重新定位的时间点。再不动手,就不是“慢”,而是“晚”。

“再造”说起来轻巧,做起来是要扒一层皮的。需要产业政策的重构,需要财政思维的转型,需要社会心智的重启。但只有这个方向,才能穿越周期,真正做到“不靠刺激也能增长”。

复苏是时间的问题,再造是方向的问题。

而方向,比时间重要得多。